一是經營小商品,力求齊全。單說針,不但有各種型號的縫衣針、繡花針,還有織襪子的針、縫棉被的針等等。賣鞋帶,從幼兒軟革上的小帶,到高邦運動鞋和冰鞋上的長帶,一應俱全。拉鎖的尺寸由二三寸至二三尺,各種用途都可滿足,真可算是體貼入微了。
其次是拾遺補缺,經營大商店不賣的貨品。這家店不僅備有大商品的配件,如鍋蓋鈕、暖瓶塞、茶杯蓋、手電筒上的玻璃片等,還出售搓澡用的絲瓜瓢以及老太太用的發網等,給顧客帶來了不少的方便。
三是善于體察顧客的需要,動手制作一些不易買到的商品。雜貨店鄰近郵局,常有顧客打聽何處能買郵包布。店主就買來布匹,裁成各種規格的小塊供應,并代客縫包,深受好評。
店老板說,他的經營思路是:不對顧客說“沒有”二字,而回答是“我幫您找找看”或“我們替你想想辦法”。為此,他專門設了一個添貨本,記下顧客的需求和聯系方式,以便貨到時及時通知顧客。這三個小故事所包含的道理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示。在傳統菜市場里,我們往往去更多的關注怎么通過降低價格爭取更多的客戶流量,卻很少想通過改變自己的產品架構,通過更先進更人性化的貨品陳列、形象包裝,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,進而贏得客戶的青睞。